以“因创而聚,向新同行”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即将迎来收官。总决赛颁奖仪式、“千鹰展翼2.0”金融赋能计划启动会等在内的系列活动将于12月6日至7日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举行。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由地方赛、全国赛以及专业赛构成。此前,经过37个地方赛区的激烈角逐,近1000家优胜企业成功晋级,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五个行业全国赛比赛,由此产生的初创组和成长组第一名,共计10家企业将参加此次总决赛,决出金银铜奖。
值得注意的是,总决赛颁奖仪式上,“创新创业50强” 企业将首次集体亮相,地方赛区最佳企业、地方赛和专业赛优秀组织单位奖项将逐一揭晓。
同时,招商银行将启动“千鹰展翼2.0”金融赋能计划并进行现场签约。据悉,招商银行自2010年起推出“千鹰展翼”科技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每年挖掘数千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今年,招商银行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参赛企业量身定制了投融资、产业融通、政策对接、行业交流等综合金融服务,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总决赛现场还将包含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重庆高新区介绍营商环境并与意向企业签约,重庆高新区介绍营商环境并与意向企业签约,重庆高新区天使基金战略发布等重要环节。
大赛总决赛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牵头主办,联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等地方单位共同举办,招商银行、中国经济信息社、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支持,招商银行科技创新公益基金提供特别支持。
大赛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择优遴选与上市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资本机构的精准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大赛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平台的建设,从不到6000家企业参与的“小擂台”,发展到累计超过35万家企业及团队参赛的“大赛场”。据统计,大赛至今已吸引银行、创业投资为参赛企业融资超万亿元,200余家参赛企业成功上市,一大批参赛企业成为跻身资本市场的“科创之星”。(山晓倩)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